中国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与领跑者——赵铠院士
发布时间:2025-07-28 16:56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14458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一线聚焦 >> 资讯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为了进一步提升全民病毒性肝炎防治意识,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有效发现和治疗患者,切实减轻疾病负担,尽早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我国将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宣传主题定为“社会共治,消除肝炎”。

  在中国消除肝炎的进程中,有一位幕后英雄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生物的赵铠院士。

  赵铠院士1930年1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原所长,是中国当代疫苗研究领军者,医学病毒学家。从业七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病毒疫苗的研发,先后成功研制新型天花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合作研发了重组痘苗病毒乙肝疫苗,后又成功地从美国引进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

  在乙肝疫苗大规模使用前,我国曾饱受乙型肝炎病毒流行困扰。1992年开展的一项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人群HBV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5%。按照WHO全球乙肝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中国被列为乙肝高流行国家(>8%)。据推测,当时中国约有1.2亿名HBV携带者,约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了彻底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1992年开始,我国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2009-2011年为1994-2001年出生人群补种乙肝疫苗。   通过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我国乙肝防控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14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2%,2020年全国1~69岁人群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5.86%,中国已经成功从HBV高流行区降至为中流行区。

    为了能及早有效地控制乙型肝炎传播,赵铠院士带领研发团队在“六五”期间(1981~1985年),以高滴度乙肝表面抗原血浆为原料,采用多次区带超速离心、超滤浓缩结合胃酶消化的综合纯化技术、多步骤灭活的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研制出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达87%的乙肝血源疫苗,经广泛使用证明其安全有效,赵铠院士也因此荣获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赵铠院士带领团队在“七五”期间(1986~1990年)成功研发了新型乙肝疫苗—基因重组痘苗乙肝疫苗,并荣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时,为了满足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的要求,需要快速将重组疫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了解到美国默克(MERCK)公司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已经工业化生产的有关情况后,赵铠院士向卫生部和国家计委建议引进默克公司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解决乙肝疫苗大规模供应的问题。

     

    1988年9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赴美国,与默克公司谈判引进乙肝疫苗技术。经过一年的多轮谈判,1989年9月11日,中国代表团和默克公司签署了转让重组乙肝疫苗技术的合同。我国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生产重组乙肝疫苗,总产量4000万剂/年,保证全部新生儿能够接种3剂疫苗。1993年,我国首批自主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上市供应。以当时每年2000万新生儿计算,1993-2018年的25年间,我国至少有5亿新生儿接种了自主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

    2024年7月15日,全球消除肝炎联盟(CGHE)将首届“消除肝炎冠军”奖("Elimination Champion" Legacy Awards)同时授予赵铠院士和原默克公司CEO罗伊?瓦格洛斯(下图中分别为右一和右三),表彰他们把乙肝疫苗带给中国人民,大大降低了中国婴儿及儿童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加速全球消除肝炎的进程的卓越贡献。

  总体而言,我国作为乙肝感染的高负担国家,在过去30年中在预防控制乙肝感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一剂疫苗的接种,每一次健康知识的传播,都是构筑全民健康防线的一块基石。正如赵铠院士在2024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为了我们健康的未来,我们应该共同携手,为保护人民生命、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人类必将消除肝炎,迎来没有肝炎的世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