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并引导学院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自7月10日起,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宁德实践团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开展特色产业调研。
实践团队聚焦茶叶种植、海产养殖、高端制造三大特色产业,通过实地走访、技术交流与产业分析,解码乡村振兴的“绿色茶业”“蓝色渔业”与“银色智造”发展路径,为农业高校赋能乡村提供新思路。师生们先后走进磻溪镇白茶基地、宁海村鱼排养殖场和青拓集团现代化工厂,实地探寻产业振兴的密码,感受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发展的蓬勃活力。
绿叶生金:白茶工艺撬动茶旅融合
福鼎白茶是闽东特色产业的代表。在磻溪镇茶业基地,茶商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白茶的历史渊源:“早在明清时期,福鼎白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今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沿着蜿蜒的山路,团队成员登上茶山,实地察看茶树生长环境。“我们这里海拔高、云雾多,土壤富含矿物质,才能种出优质白茶。”茶农的讲解让大家对“好山好水出好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鲜叶采摘的“一芽一叶”标准,到自然萎凋的精准控温,再到干燥成型的火候把握,团队成员在制茶工坊动手体验白茶“不炒不揉”的独特工艺,感受着工序中凝聚的匠心。
实践团在磻溪镇茶叶基地采摘茶叶(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供图)
“全镇有上百家茶企,带动了5000多人就业,其中不少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茶商的介绍让团队成员明白,小小的白茶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更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致富叶”。同时,茶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全国销路,茶商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模式,激活乡村旅游,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振兴。
向海图强:智能养殖激活“蓝色引擎”
告别茶香氤氲的山野,团队转向碧波万顷的海湾,探访宁海村的鱼排养殖基地。连片的网箱如同“海上田园”,铺展在蔚蓝海面上。渔民们驾驶小艇载着师生深入渔场,详细介绍了智能化养殖的新模式。
渔民们重点讲解了夏季水温实时监控、病害防控系统的应用如何显著提升养殖存活率,以及从科学投喂、精细分拣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一位渔民感慨地对比道:“以前在海上漂泊,生活艰难;现在不仅陆上安居,收入也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实践团在鱼排养殖基地观看渔民捕捞过程(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辅导员安一卓在现场适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机械自动化优化投喂流程?怎样设计更节能高效的分拣设备?”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工科学子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痛点的热情,思考如何为这座“蓝色粮仓”注入更强的科技动能。
银色智造:一粒钢珠背后的创新突围
在福安市湾坞镇的青拓集团,团队师生领略了现代“银色智造”的硬核实力。在这里,师生们近距离接触了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不锈钢高精尖产品。企业自主研发的“RKEF+AOD”双联法冶炼工艺技术,打通了镍铁生产和不锈钢冶炼的环节,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15%的显著突破。
产品展示区内,薄如蝉翼、仅0.015毫米厚的“手撕钢”和直径仅1毫米、打破国外垄断的环保型“笔尖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触摸着这些凝聚着创新与匠心的不锈钢产品,学子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支撑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团队成员参观青拓集团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供图)
此次产业调研之旅,不仅让华农学子系统解码了闽东“绿色茶业”、“蓝色渔业”、“银色智造”三色交融的产业振兴密码,更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团队结合调研成果,开展了助农直播推广福鼎白茶,并计划将“鱼排智能监控”、“白茶萎凋环境调控”等技术需求纳入后续科创课题。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化2302班张明博表示:“闽东产业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科技与乡土共鸣的典范,华农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努力将所见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赴宁弘德” 实践团队 金奕汝 张明博 朱永祺 杨宏磊 金陈局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赴宁弘德” 实践团队 陈凯锋 郑蜜 薄程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