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肖烨辰、赖芯渝、黄冰冰、陈思鹭
2025年7月5日至13日,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红、绿、蓝”三基色畲乡推普实践团赴宁化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团队秉持“先学后教”理念,在深入调研学习当地文化内涵后,再前往宁化民族学校创新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实践活动,以语言为媒,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弘扬革命传统 培育家国情怀
实践团以当地红色革命文化为先导,精心打造“宁化红色革命故事主题演讲课堂”,通过系统梳理珍贵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口述史料,以沉浸式教学方式再现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在“我眼中的红色宁化”主题语言课上,学生们运用标准普通话讲述家乡的红色记忆,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让语言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纽带。闭班仪式上,学生们通过诵读、革命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呈现,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让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田,使革命薪火在代代相传中永续光芒。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2025 Baidu服务协议|权利声明|版本更新
践行生态理念 守护绿色家园
在生态环保教育板块,实践团开展“环保故事分享会”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标准普通话讲述环保故事,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语言实践。在实践团的带领下,学生们化身“生态宣讲员”,深入宁化玉扣纸馆开展实地研学,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以流畅的普通话模拟造纸工艺流程解说,并创新设计“生态旅游导览”情境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专业术语自然融入解说内容,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传统工艺生态价值的理解。这种将支教研学与生态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了其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了语言素养与环保理念的双重提升,为乡村生态振兴储备了兼具语言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新生力量。
传承文化瑰宝 增强民族自信
实践团通过多元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教育的深度融合。团队精心打造的“风俗焕新”课程,通过畲族山歌与舞蹈教学,生动展现了普通话与传统艺术的完美交融;“非遗技艺传承”实践课则让学生们在玉扣纸制作、活字印刷等体验中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文化课程,系统阐释文字演变背后的文明密码;《聊斋志异》经典品读则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学的永恒魅力。配合硬笔书法、经典诵读等语言实训课程,构建起“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焕发新生机。从神话传说到谋略智慧,从客家文化到红色记忆,这种将经典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培育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成效。
| 此次支教活动是一次精准的文化赋能之旅,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媒介,实现了专业学识向文化服务的有效转化。既为畲乡少年点亮知识的明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注入鲜活语力,更为治平畲族乡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青春力量在乡野沃土上深耕文化薪火,孕育出无限希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