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衡水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贾悦乔然,很荣幸能在“我把校园风景拍给你”活动中出一份力。
当我带着相机漫步校园,用心捕捉每一处风景时,心里始终想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我拍下静谧的清晨,热闹的日间,温柔的黄昏,宁静的傍晚,墙角悄悄绽放的小花和同学们热闹的身影,只想把这份鲜活的校园日常,变成他们眼中的“远方”。
当校园里的一花一叶被镜头定格,当教学楼的晨光透过照片传递到远方,这场“我把校园风景拍给你”的活动,早已超越了“摄影比赛”的表层意义。它更像一次以风景为载体的“精神投喂”,一次跨越地域与身份的“情感共振”,在留守儿童与校园之间,搭建起一座看不见却暖人心的桥梁。 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些校园风景从来不是简单的“好看的图片”,而是对“另一种生活”的具象想象。他们或许还未走进大学校园,还未见过图书馆里排满书架的书籍,还未感受过课间操时操场上的喧闹,而镜头捕捉的每一个细节——实验室里摆放整齐的器具、食堂门口飘香的花卉、晚自习后亮着灯的教室窗口,都在为他们勾勒“知识殿堂”的模样,为“努力读书能去往更远的地方”这个抽象概念,注入了可触摸的画面感。这份美好的背后,是风景点燃的“向往”火种——这或许就是活动最珍贵的意义:用可见的美好,唤醒他们对未来的期待,让“校园”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语,而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远方坐标”。 而对参与活动的我们来说,这场拍摄更是一次“视角重构”的成长。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校园角落,在“要拍给远方孩童看”的初心下,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重量。我们会特意蹲下身拍操场边的小草,因为知道那是孩子眼里最易共鸣的“小美好”;会耐心等待夕阳染红教学楼的时刻,因为想让他们看到“努力过后的黄昏也会发光”;会在照片背后写下细碎的文字——“这是我们上课的教室,阳光好的时候,会有光斑跳在课本上”,因为明白这些“多余”的细节,是在为他们传递“被重视”的温暖。这种“带着他人视角去观察”的过程,让我们跳出了“自我中心”的生活,学会用镜头传递善意,用细节承载关怀,更懂得了“分享美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更深一层看,这场活动其实是对“教育公平”的温柔呼应。留守儿童因成长环境的限制,在“视野拓展”上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把校园风景拍给你”,本质上是将优质教育资源的“侧影”送到他们面前。它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只是用最柔软的方式告诉他们:“你没有见过的世界,有人在为你记录;你向往的生活,一直有人在为你守护。”这种“无声的鼓励”,比任何一句“要好好学习”都更有穿透力,因为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牵挂”,而这份“被在乎”的感觉,恰恰是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的心理支撑。 活动落幕时,那些照片或许会被珍藏在孩子们的抽屉里,或许会成为他们笔记本里的夹页,但真正留下的,是刻在心里的温暖与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善意从来不止于物质的帮扶,更在于精神的陪伴;而风景也从来不止于视觉的享受,更可以成为连接心灵、点亮希望的“语言”。未来,愿有更多这样的“桥梁”被搭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透过不同的“窗口”,看到更广阔、更温暖的世界。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关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一张照片、一段讲解,就能把温暖和新奇送到孩子们身边。未来,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美好,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他们在期待中收获力量,在关爱中向阳成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