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州工商学院青衿筑梦墨园实践队于7月14日至20日赴惠州墨园古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精心策划了非遗文化调研、古村落保护和青衿义教等主题活动,以饱满的热情为墨园村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非遗承古今,青春续新篇
客家酿酒
团队成员在深入调研墨园村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客家酿酒文化的独特魅力。踏入墨英酒坊,浓郁的酒香扑鼻。酿酒传承人英姐热情招待了队员们,在亲切交谈中,她将酿酒故事缓缓道来。从酒坊建立的初衷到依据当地特色选材酿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英姐多年来对酿酒的热爱和心血。这次调研队员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力量,队员将会带着这份感悟,为这宝贵的非遗文化绽放新的色彩。
客家粄类
怀着对客家粄类制作过程的好奇,小组队员来到了刘记粄店。在店里,团队先是跟随粄类手艺人阿媚一同参观了各种不同的粄,探寻不同节日有关粄类的习俗。接着,阿媚向队员展示粄的制作步骤,从食材准备到自然发酵,每一步都展现了客家的独特风味。客家粄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古村焕生机,实践促行知
为了深入了解墨园村建筑保护及修缮情况,调研团队走进了这座百年古村落。在村里,队员们在朱女士生动的讲解下,了解到不同建筑背后的家族故事与营造智慧。每一步都体现着“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古建筑保护既要用现代技术加固濒危的结构,又要让后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墨园村的古建筑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一代代人对家园的珍视和文化根脉的延续
义教传薪火,童心筑未来
在本期的义教时光中,教务组的队员用真诚与智慧为乡村孩子搭建起知识传递的桥梁,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手语课上,队员耐心引导孩子用双手诉说,让无声的语言绽放独特魅力。在手工课上,队员手把手带领孩子用树叶拼接出“面具”,激发了孩子们无限创意与想象。在绘画课上,小朋友们用画笔勾勒出心中家乡的模样,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每一次精心的教授下都是幕后教务组成员的一次次排练。即便黑板上板书终会抹去,那颗关于知识的种子会永远常驻在孩子们的心中。用知识点亮乡村的光,用真心换来孩子纯粹的笑,队员们带着教案而来,载着感动而归。
进乡村调研,听乡土心声
在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队员的脚步踏遍了乡村的各个角落。从青砖黛瓦的古墙到生机盎然的稻田,从古老斑驳的祠堂到美丽庭院。队员与村民倾心交谈,探寻他们生活的日常;队员调研乡村农场,思索其未来的方向与潜力。这不仅是对乡村现状的一次全面洞察,更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队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地,为乡村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也让队员在乡土气息中汲取养分,于成长之路上收获别样的风景与感悟。
在墨园游客中心,团队开展了一场有关“云游”墨园村的直播,通过镜头将墨园村的全貌呈现出来。借助农产品展示区,队员向观众热情介绍了墨英酒、贝贝南瓜等特色产品。同时,队员手持文创产品,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墨园的故事。这些精彩内容吸引众多观众观看,为墨园村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这段实践过程中,团队还为乡村做实事。协助村委开展工作,挨家走访每一个村民的院子,仔细检查卫生情况并逐项打分,成功替村委减“负”,提升了自理效率。以此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让墨园更加整洁美丽。
七日时光,转瞬即逝,青衿筑梦墨园实践队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完美落幕。广州工商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踏遍了乡野,将青春热忱挥洒于墨园中。在这段难忘的旅程中团队不仅深悟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而且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未来,队员以此次经历为契机,继续勤奋学习,以行动为笔,书写青春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