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丨中德品牌学部“余姚童视界”实践队:童眸点亮乡建路,童心巧系友谊桥
图为余姚童视界实践队集体照。“余姚童视界”团队 供图
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时代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中德品牌学部“余姚童视界”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6月深入余姚马渚镇瑶街弄村,以“儿童视角+地方特色”为核心,开展深度调研、儿童议事、国际联动与社区“微改造”,探索青年学子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乡村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童心启航|聚焦姚韵】
6月24日,实践队抵达余姚,并正式启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与余姚马渚镇瑶街弄村村委会深入对接研讨方案。依托中德学子品牌设计、国际传播及多元文化沟通的专业优势,团队扎根余姚马渚镇瑶街弄村,系统开展调研走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致力于重构儿童参与视角。
【童创未来|专业赋能】
实践团队采用“双轨调研”模式精准捕捉儿童视角:一方面记录瑶街弄村及城区的建设现状;另一方面引导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城市地标,以取景框捕捉其独特视角的空间细节,精准揭示其对趣味空间及安全环境的核心诉求。
基于调研成果,团队精心组织马渚镇“小小规划师”儿童议事会。孩子们举起手中的表态牌积极建言,其生活智慧与团队绘制的村庄底图碰撞融合,最终凝结成充满童趣的“瑶街弄村理想社区模型”——包含宽阔河道、清晰标识牌及安全亲水空间。
图为瑶街弄村小朋友搭建的理想社区模型。“余姚童视界”团队 供图
【校地协同|共育未来】
实践期间,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余姚创新研究院院长杨震峰专程赴余姚马渚镇瑶街弄村看望慰问实践团队,实地调研团队成果。中德品牌学部党总支副书记黄河清、实践队指导老师及马渚镇相关领导、村委干部共同参与。
在瑶街弄村文化礼堂,实践团队系统汇报了从调研走访、儿童议事到国际联动、社区“微改造”的全流程成果,分享了实践团队在助力余姚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中重构“儿童视角+地方特色”的实践感悟。当天,44名来自法国、印尼等国的留学生也参加了此次活动,聆听了孩子们讲述的余姚故事。实践团队还将孩子们手绘的余姚地标、乡村风貌等图画整理设计成了一套精美的明信片,当瑶街弄的孩子们和实践队员将这份充满创意的礼物赠予留学生时,现场温情涌动,小小明信片成为了连接本土童心与国际友谊的纽带。
图为余姚童视界实践汇报会现场。“余姚童视界”团队 供图
杨震峰副校长高度肯定团队“深入基层、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与创新成果,并与队员亲切交流。他指出,余姚校区的设立为同学们搭建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作为中德学子特别要发挥在品牌设计、国际传播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从乡土中汲取力量,以创新思维服务乡村发展,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所需,将青春热情深深扎根这片热土,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为校区建设发展积极献计献策,贡献更多的智慧。
马渚镇党委副书记姚滨彬对团队的实践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的落地,为余姚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将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期待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他表示,镇党委政府将全力支持校地合作项目,助力打造校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图为杨震峰副校长与姚滨彬副书记一行参观瑶街弄村文化馆。“余姚童视界”团队 供图
未来,万里学子将牢记学校嘱托,以更加专业的素养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用创新视角重构城乡建设蓝图,以青春智慧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彰显青年学子的时代担当,让高校的智慧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通讯员 叶钊汝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