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7 月 20 日,银川能源学院“燃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石榴籽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两支实践团 3名带队教师 21 名青年学子踏着热浪奔赴全国文明村镇——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行囊满载青春炽热的渴盼:为乡村带去什么?他们心中勾勒一幅蓝图:点燃信仰、守护成长、振兴产业、温暖晚景、传承基因。这些宏愿如同胸腔中的鼓点,引领他们走向大地深处。
双脚触及窑儿村土地的刹那,“田野课堂”以最质朴的方式开讲。“一口锅”的比喻让实践团成员直面乡村发展的迫切现实——这里犹如置身发展的洼地;32名孩子清澈眼眸中涌动的求知渴望,8岁卢沙湖“能变真的星星吗”的天真发问,皆是青年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召唤;传统胡麻油作坊里的辛劳汗水与现代玻璃水车间、直播间的积极探索,交织成乡村产业振兴的立体图景;乡村干部将政策化作顺口溜的乡土智慧,诠释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真谛;80岁张奶奶一把饱含感激的杏子,胜过千言万语,映照着付出最温暖的回报。
现实是最好的导师,同学们躬身向乡村这本"教科书"取经——拜师乡土,学怎么干!
银川能源学院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冯平利在土台上讲述“支部建在连上”的深意,关庄乡党委书记黎恩生解读“12193”党建引领下的抱团发展模式——科技赋能爱心生金、老年驿站暖心、“宋”货上门家政服务便民等等。青年们凝视着这枚引擎,顿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振兴真经:党建引领方能凝聚千钧合力。
田间除草、玻璃水车间贴标(实践团成员王越感慨:流水线上每张标签都贴着“快准稳”的考验)……乡村干部们总是干在前头,青年学子真切体悟:振兴不是纸上谈兵,唯有俯身土地,汗水浇灌,方能孕育希望之芽。连续3天深入走访10余户,摸排“急难愁盼”:帮扫庭院、辅导功课、倾听往事……乡村干部们入户问需的“精准滴灌”之法,教会青年学子关怀如何真正抵达心灵深处。乡村干部探索直播助农、科技赋能的锐气,更让青年学子读懂:传统乡村拥抱新机,需要借力新技术与新理念的翅膀翱翔未来。老年驿站里,青年学子们一盆清水让老人牌桌生辉,一扇明窗映亮整个心房——这些“土办法”正是最朴素的以心换心。
昼夜兼程的十天,窑儿的大地见证了青春汗水凝结的答卷——这份答卷,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联合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首次在村民与学生共同瞩目下庄严升起。“村里头一回和娃娃们一起升旗!”老王激动难掩。窑儿村先锋连、青春星火连在“三湾改编”情景模拟中宣告成立,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青年肩头奔涌奔腾。24课时“自护课堂”覆盖32名孩童,防溺水、防拐骗等安全知识深植心田;6场趣味实验化身“乡村魔法基地”,为未来播撒科学之光(实践团成员候瑞复盘:“这堂课,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深入田间车间感受劳作艰辛,3场助农直播吸引近1.5万人次涌入“云端集市”,“关庄好声音”嘹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激荡,为新销路推开一扇窗。
走访10余户,政策顺口溜唱响农家:“医保保健康,上学有补助,种地给扶持,日子有奔头!”老年驿站的温情陪伴、乡村大舞台的欢声笑语化作张奶奶的甜杏、李爷爷的笑靥,成为最珍贵的回响。
于银川能源学院“燃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与“石榴籽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名青年学子而言,窑儿村是一次生命的淬火。他们理解了“一口锅”的深意与差距,读懂了“娃娃们眼睛”里的光芒与召唤,体味了“老驴拉磨”的艰辛与价值,掌握了“精准滴灌”的智慧,更熔铸了“强国有我”的铮铮信念!青春之笔饱蘸赤诚,已然起笔振兴长卷。窑儿村的蜕变故事,只是序章。正如实践团成员临行的呼唤:“期待更多青年奔赴乡村热土!”时代的问卷期待更多青春答案,让振兴的星火灿烂燎原!(银川能源学院“燃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