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沫漩)2025年7月17日至7月3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子在蒙阴县这片红绿交织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深度的实践之旅。从蒙阴博物馆的历史长卷,到腾龙崮洞藏酒业的创新工坊;从孟良崮的巍巍丰碑,到善爱特教课堂的温暖互动;从莲汪崖村黄桃市场的繁荣交易,到金葵蜜桃的甜蜜产业。在这里,嵙大学子用青春丈量历史,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
历史回响:蒙阴博物馆的时光印记
蒙阴博物馆内,学子们驻足于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前。展柜中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商周青铜器、汉代陶俑,无声诉说着蒙阴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讲解员细致讲述着蒙蒙山、汶水的故事,以及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深厚人文底蕴,为学子们理解蒙阴的今昔变迁奠定了历史根基。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文化的灯塔。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学生们系统了解了蒙阴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沂蒙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孕育与传承,为后续的红色之旅做好了铺垫。
图为实践团参观蒙阴县博物馆 朱沫漩 摄
血色丰碑:孟良崮上的精神洗礼
巍巍孟良崮,承载着不朽的红色记忆。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学子们被那面镶嵌着194700颗子弹壳的震撼外墙所吸引。馆内,698件珍贵藏品(展出实物421件,图片596幅)将时间拉回1947年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跟随讲解,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的壮烈史诗仿佛重现眼前。
纪念馆后方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2865名英魂长眠于此,其中仅有103座墓碑刻有姓名。学子们列队默哀,敬献鲜花,感受革命先烈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沂蒙情”雕塑园里,“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场景,生动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这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直击心灵。
图为实践团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朱沫漩 摄
产业脉动:蜜桃文化与洞藏琼浆的融合创新
金葵蜜桃文化馆成为了解蒙阴“甜蜜产业”的窗口。馆内,从桃的起源、品种演变到现代栽培技术,系统展示了蒙阴作为中国桃业生产第一大县的辉煌成就。学子们惊叹于形态各异的桃标本,更通过图文、视频和实物,深入了解了蒙阴蜜桃71万亩种植规模、年产值47.3亿元的产业宏图,以及它如何撑起当地农民收入的“半边天”。文化馆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产业链的缩影,展现了从种植、加工到电商营销的“桃产业生态圈”。
图为实践团与金葵蜜桃文化馆工作人员合影 朱沫漩 摄
移步腾龙崮洞藏酒业,学子们见识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加工业的巧妙嫁接。在恒温恒湿的天然洞窟中,一排排陶坛静卧,酝酿着时光的味道。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蒙阴丰富的优质水果资源(尤其是蜜桃),洞藏酒业致力于果酒的研发与生产,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水果变美酒,洞藏出珍品”的特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参观腾龙崮洞藏酒有限文化公司 朱沫漩 摄
田野实践:莲汪崖村黄桃市场的振兴图景
莲汪崖村的黄桃交易市场一片热火朝天。学子们深入市场,化身观察员,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果农们忙碌地分拣、装箱,一筐筐金黄饱满的蜜桃堆成小山,客商络绎不绝,询价、交易声此起彼伏。这里不仅是农产品流通的枢纽,更是蒙阴蜜桃产业市场化、规模化的直接体现。
通过与果农、合作社负责人和电商从业者的交流,学子们了解到市场在促进产销对接、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他们见证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现实路径,也感受到科技(如电商平台)和新型经营主体(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巨大能量。
图为实践团在蜜桃交易市场 赵艳婷 摄
爱心传递:善爱特教课堂的温暖约定
此行的温情一幕在善爱特殊教育学校上演。大学生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趣味课堂,内容涵盖手工制作、绘本阅读、互动游戏等。教室里,志愿者们耐心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专注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和完成作品时的自豪感,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欢声笑语驱散了障碍的阴霾,知识与关爱在互动中流淌。
图为实践团在善爱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趣味课程 赵艳婷 摄
活动的高潮是志愿服务协议的签订仪式。高校代表与校方郑重签署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合作机制。这不仅是一次活动的结束,更是持续关爱与支持的开始。协议承诺将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开展多样化活动,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陪伴、教育支持和心理关怀,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温暖,践行社会责任。一位志愿者动情地说:“他们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份协议是爱的承诺。”
通讯员: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朱沫漩
摄影: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朱沫漩 赵艳婷
指导老师:冷冬阳
图为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与善爱特殊教育学校签约仪式 赵艳婷 摄
红绿交融:蒙阴发展的时代答卷
此次蒙阴之行,构成了一幅红色精神、绿色产业、金色田野与蓝色关爱交融的立体画卷。在蒙阴博物馆回溯历史长河,在孟良崮纪念馆接受精神洗礼,深刻感悟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在金葵蜜桃文化馆洞悉产业根基,在腾龙崮洞藏酒业见证创新转化,在莲汪崖黄桃市场触摸经济脉动,生动领略绿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伟力;在善爱特教学校播撒爱心、签订协议,则彰显了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的温度。
蒙阴的探索证明,传承红色精神是魂,发展绿色产业是根,促进民生福祉是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蒙阴,正以红铸魂、以绿兴业、以爱暖心,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对沂蒙精神的深刻理解,对乡村振兴实践的直观认识,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伟大事业的青春志向。
夕阳的余晖洒在孟良崮的纪念碑上,庄严肃穆。学子们回望这片土地:博物馆的文物静默诉说着过往,洞藏酒业的陶坛沉淀着创新的芬芳,纪念馆的弹壳墙铭刻着不朽的功勋,蜜桃文化馆的展品闪耀着产业的光芒,黄桃市场的喧嚣传递着丰收的喜悦,特教学校孩子们的笑脸洋溢着希望的力量。
这些生动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就了新时代蒙阴红绿相映、产城融合、温暖同行的壮丽篇章。青年学子们的足迹,如同播种的种子,将把沂蒙精神的火种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感悟,带回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