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秦风遗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看花宫村,开展“艺启秦风寻古韵,青传遗韵践乡行”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这支青年队伍,怀揣着热忱之心,深入田间地头,探访起源于汉代的旬邑彩贴剪纸,通过采访和学习去深入接触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为非遗剪纸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用专业的艺术技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赵老师的合照 王艺哲 供图
在看花宫村的神农别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艺传承课在洒满阳光的木桌前拉开序幕。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旬邑县彩贴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金娥老师,赵老师用特有的质朴口音将剪纸背后的百年故事缓缓铺陈。
赵老师讲解到,过去生活条件有限,每逢年节,妇女们便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墨,剪制窗花、喜字装点居所,让节日有了别样温度。一张红纸对折三次,剪刀旋绕间便剪出对称桃花,直观展现剪纸“对称打底、下剪稳准”的精髓。莲花配鱼是“连年有余”,喜鹊登梅是“喜上眉梢”,这些图案藏着老祖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然而,面对团队“当前剪纸传承现状”的提问,赵老师手里的剪刀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怅然:“说实在的,现在学这手艺的娃少喽。年轻人都爱往外跑,觉得这剪纸片子挣不来大钱,哪肯坐下来耐着性子学折纸、练下剪?”赵老师拿起一沓剪好的半成品,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我这双手还能动,就想多剪些样子出来,让娃娃们从小就看着这些花花,知道咱旬邑有这么个老手艺。”赵老师目光真切地看着团队成员“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啥都肯教。哪怕他就学会个简单的团花,回去能跟旁人说一句‘这是旬邑剪纸’,我就知足。”
图为团队成员与赵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王艺哲 供图
赵老师的故事开始于贫苦人家的风箱旁,年幼的她喜欢画家里的小猫小狗,画田野上的花花草草,后来跟外婆学习剪纸技艺,却将剪纸剪成了自己的一生所爱。随着时间流逝,赵老师从原本的单色剪纸延展到彩贴剪纸,逐渐形成了自己玲珑精巧与粗犷浑厚兼容并蓄的独特艺术风格。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剪纸的魅力,赵老师特意带来了她的几幅得意之作。同学们看着这些精美的剪纸,心中充满了敬佩。彩贴剪纸作品《江娃拉马梅香骑》用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甜蜜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每一剪子都凝聚着赵老师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承载着旬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图为赵老师展示剪纸作品 王艺哲 供图
团队成员围坐在赵老师四周,每人半张红纸一把剪刀,在赵老师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对称打底、下剪稳准”的技巧,完成了各自的喜字作品。之后大家还尝试了其他图案,随着剪刀的开合,原本普通的红纸渐渐有了形状。有的同学剪出了笨拙却可爱的小兔,有的尝试复刻赵老师作品里的小狗。赵老师笑呵呵地看着这些作品说:“艺术学院的娃娃剪得就是好。”
图为实践团队在赵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生肖剪纸创作 刘锦璇 供图
在交流过程中,赵老师有一处细节令团队十分动容,赵老师用语言和行动践行着“惜物”理念,赵老师一方面遵循着习总书记对于节约的指示精神,而另一方面,行为背后更是老一辈对于勤俭的朴素习惯。赵老师会巧妙利用剪纸的边角料,将其化作新创意元素或小件剪纸,彩贴剪纸中的装饰、五官、花草等装饰,全部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裁剪出来的。在这简朴的行为背后,是一个真挚而又坚韧的灵魂。
并且,在活动的最后,团队受邀前往赵老师家中进行参观学习。这在里,团队成员见到了赵老师的大型剪纸作品《不忘初心》《十大元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手搂定宝塔山》等等,一系列歌颂党和国家在艰苦年代,那些值得被铭记的那些人和事。
赵金娥老师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坚守着剪纸艺术,即便面对传承困境,依然怀揣希望,倾囊相授。“艺启秦风寻古韵,青传遗韵践乡行”,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团队成员们的行动指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展现出了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为非遗剪纸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旬邑彩贴剪纸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王祥照 刘锦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