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工作质效,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自去年5月1日,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启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数字平台,此举显著提升了服务效能,切实便利了公众。
“保护区智能数字平台的启用,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牧民的生活,无需频繁往返,操作简便”正在办理手续的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牧民乌兰巴日斯表示,现在家庭需要翻建牛圈时,通过苏木提交材料即可在线核查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数字平台整合了点位确认、点位核查、点位管理及公众教育四大核心模块,全面覆盖了保护区项目位置关系的核实审查及公众教育等关键工作。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完成系统复函312件,惠及群众500余人次,实现了回函业务60%的线上流转办理。与传统人工处理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了保护区项目核查工作的高效化、智能化。
为确保平台的顺利推行和有效使用,保护区管理局在平台启用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单位内部及相关部门均参与了网络培训,通过对平台各项功能模块、操作流程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为后续平台的顺利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管理科工作人员白娜日苏表示:“目前,平台的使用效果非常理想,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跑路’,大幅提升了我们的服务效能。”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群众少跑一趟的便民目标。以往办理涉及保护区的相关业务时,群众往往需要多次往返保护区及相关部门,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如今,通过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办理流程得到了全面优化。群众只需在所属苏木、牧场或相关部门在线提交相关资料,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涉及保护区项目的详细核查与分析,并通过平台及时将复函反馈给来函部门。同时,系统的通知功能还能提醒来函部门及时接收复函,确保整个反馈过程流畅有序。这一变化不仅彰显了平台在信息交互方面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更极大地提升了保护区与外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效率,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办事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满意度。
此外,该系统的应用还加强了单位内部以及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通过平台,相关单位可以实时获取所需信息,形成高效的工作联动机制,这一变化不仅优化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更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不断践行“让群众少跑一趟”的便民目标,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继续深入探索“互联网+”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更多应用场景,不断完善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功能,提升工作质效。保护区管理局将致力于把智能监测管理系统打造为保护区科学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工具,为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文字:纪瑞芳
摄影:梁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