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2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5223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一线聚焦 >> 资讯

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乡间,一位银发医者的诊室总是病人常临。从三尺讲台到中医诊室,陈造宁用40年光阴书写了一段跨界传奇。这位1949年出生的退休教师,以“无证之身”挑战现代医学难题,在肝胆疾病、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创下奇迹,累计救治患者超千人。他的故事,是传统医学智慧的鲜活注脚,更是一位民间医者对生命的执着守护。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一、跨界人生:从教育精英到民间中医的蜕变

  (一)学霸之路:被时代改写的命运轨迹

陈造宁的青少年时代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1961年,12岁的他进入原长坡公社南昌小学,尽管受文革连‘‘累学校停课一年的影响,仍以优异成绩毕业。1968年至1972年,他在原儋县长坡中学以全年级数一数二的成绩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回乡务农3年后被保送上海南农校攻读畜牧兽医专业,五科毕业考试中四科优一科良,以榜首之姿开启职业生涯。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77年。因“社来社去”政策回乡的陈造宁,在恢复高考后进入儋县师范学校高考补习班,却因文革期间学制缩短、教材删减,在1978年秋季以距分数线30分之差落榜。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教育局安排他成为小学民师,先后在和庆小学、槟榔小学任教6年,后通过函授海南教育学院化学专科(化学科第三名毕业),调至木棠中学、长坡中学任教直至2018年退休。

  (二)妻子患病:叩开中医之门的契机

三尺讲台之外,陈造宁的人生因妻子邓氏的病情彻底转向。妻子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26岁结婚后每逢寒冬便呼吸困难,家中常备麻黄素、氨茶碱等西药却治标不治本。目睹妻子的痛苦,陈造宁在木棠中学任教期间萌发自学中医的念头。他购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白天授课,夜晚挑灯苦读,从经典中探寻治本之法。

经过数月钻研,陈造宁尝试用定喘汤加减为妻子调理。9个月中药服毕,困扰妻子多年的顽疾竟彻底痊愈。这场“家庭实验”成为他中医实践的起点,也让他初次领略到传统医学的魅力。“中医不是迷信,而是能实实在在解决病痛的科学。”陈造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感慨万千。

  (三)亲友救治:从理论到临床的跨越

妻子的康复让陈造宁的中医之路渐入佳境。堂弟陈x兴因哮喘三次住院抢救,稳定后求助于他,同样以定喘汤加减治愈;姐姐长女刘X桃因盆腔炎导致不孕,陈造宁辨证为“湿热瘀结证”,以清热调血汤加减15剂助其受孕,后又用五味草药外敷治愈其结扎术后输卵管炎瘘管渗脓。这些真实案例不仅积累了临床经验,更坚定了他“以医济世”的信念。

“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眼中的光芒,我意识到这比站在讲台上更能直接帮助他人。”陈造宁说。任教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师生、村民义诊,逐渐在当地积累起“会看病的陈老师”的口碑。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二、攻坚疑难:挑战不治之症的中医实践

  (一)婴儿黄疸: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医密码

在陈造宁的诊疗生涯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对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疗。2006年,儋州市何小晖因该病被多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虽经陈造宁以茵陈将军汤加减治疗初见成效,却因家属转院错失生机。同年,澄迈县王小望(化名)患同样病症,经病例一家属介绍求诊于陈造宁。

面对全身黄疸、腹胀、败血症的患儿,陈造宁制定三阶段治疗方案:首以茵陈将军汤清热利湿退黄,继用自创金黄二甲汤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最后以健脾益气方扶正固本。历经16诊、150余剂中药调理,王小望病毒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如今已考入四川大学。“西医说要换肝,中医却用草药让肝脏‘重生’。”陈造宁指着泛黄的病历感慨。

  (二)癌症与肝硬化:传统医学的现代突围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在肿瘤治疗领域,陈造宁的疗效同样令人瞩目。长坡中学曾老师之女曾x球患肝癌,经他调理后已健康生活28年;洪山村陈造武、黎千女,海口郑春金等肝癌、肺癌患者,均在其方剂干预下实现带瘤生存。长坡糖厂工人羊x管两次因酒精性肝硬化腹水病危,陈造宁以金黄二甲汤配合西药肝必复胶囊,通过“清、疏、化、散”四法,使患者腹水消退,肝功能维持正常至今。

陈造宁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癥瘕西医无上策,下联:郎中国药有偏方。横批:中医vS西医”以此更能说明陈造宁对中西医的理解。“中医治癌不是直接‘杀癌’,而是改变癌生存的环境。陈造宁解释其治疗理念,“就像治水,既要疏通淤堵,也要加固堤岸。”他的诊疗方案中,常将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与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药配伍,同时加入黄芪、淮山药健脾益气,形成独特的“扶正祛邪”体系。

  (三)急症救治:小处方彰显大疗效

除了重症患者,陈造宁在急症处理中亦展现中医优势。2024年3月,其侄孙在大连患荨麻疹,西医治疗后出现大小便出血,病情危急。陈造宁远程开具中药方,仅5剂便使皮疹消退、出血停止,总费用不足250元。“现代医学有时过度依赖仪器和西药,反而忽视了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他感叹道。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6例哮喘患者经定喘汤加减治愈,2例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受孕,5例肾结石患者以通淋排石方排出结石。在陈造宁的诊室,一面面锦旗记录着中医的神奇疗效。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三、方剂创新:传统智慧与临床实践的碰撞

  (一)茵陈将军汤:退黄利胆的黄金组合

针对肝胆疾病,陈造宁以《伤寒论》茵陈蒿汤为基础,改良出茵陈将军汤。方中茵陈重用至10g,取其清热利湿、退黄保肝之效;配伍栀子、黄芩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灸大黄、芒硝通腑泻热,地龙解肝热、通经络,鸡内金、麦芽健脾和胃。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茵陈含有的茵陈黄酮可促进胆汁分泌,大黄的蒽醌类成分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排毒功能。

在王小望的治疗中,该方剂仅用7剂便使黄疸明显消退,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陈造宁强调:“中医方剂不是简单堆砌,而是要像将军排兵布阵一样,让每味药各尽其责。”

  (二)金黄二甲汤:攻坚肝硬化的秘密武器

针对肝硬化,陈造宁自创金黄二甲汤,以金银花、黄柏、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穿山甲、鳖甲软坚散结,丹参、郁金、鸡血藤活血化瘀,柴胡、木香疏肝理气。方中“二甲”(穿山甲、鳖甲)为点睛之笔,前者善通经络、消症瘕,后者能滋阴潜阳、软坚化结,配合败酱草、知母清除余热,滑石、车前子利湿通淋,形成立体治疗网络。

临床实践中,该方剂不仅使羊x管的肝硬化腹水消退,更让王小望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西医说肝硬化不可逆,但中医通过活血化淤、散结软坚,确实能让肝脏‘软’回来。”陈造宁展示着患者治疗前后的CT对比图。

  (三)扶正系列方:平衡祛邪与固本的智慧

长期使用寒性解毒药易导致阴虚,陈造宁在治疗后期常加入黄芪、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药,配合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虚汗。他自创的健脾益气方中,黄芪用量可达15g,取其“补气固表”之效,淮山药、焦山楂则兼顾脾胃运化功能。“祛邪是‘杀敌’,扶正是‘安民’,两者缺一不可。”他比喻道。

在肺癌患者黎千女的治疗中,此类方剂使患者在放化疗后白细胞维持正常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陈造宁的笔记本中,详细记录着50余个自创方剂的配伍逻辑与疗效数据,这些珍贵经验成为其诊疗体系的核心。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四、争议与坚守:民间中医的生存困境

  (一)无证之困: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医者

尽管治愈患者超千人,陈造宁至今未取得医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大多是西医理论,中医辨证施治的实践经验很难体现。”他坦言,2016年《中医药法》实施后,曾尝试申请考核,但复杂的流程和对“师承”“专长”的严格限定让他望而却步。

这种身份困境带来诸多现实问题:无法在正规医院执业,药品采购受限,甚至面临执法检查的风险。“有次患者家属送来锦旗,邻居误以为我‘非法行医’被报警。”陈造宁苦笑道。但更多时候,患者有来自大陆各地求医的,他们用脚步给他投信任票。

  (二)中西之争:在质疑中坚守疗效导向

陈造宁的诊疗方式常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他“无证行医不安全”,亦有人质疑中医“不科学”。对此,他从不回避西医检查:“王小望治疗期间,我要求家属定期做CT和病毒培养,数据才是硬道理。”他反感的是“西化中医”——不辨证就开方,盲目套用西医理论。

“曾有患者拿着‘肝火旺’的西医诊断来找我,却连舌苔都没伸出来。”陈造宁说,“中医的精髓在于‘望闻问切’,脱离了整体思维,中药就变成了‘植物提取物’。”他坚持用传统辨证法诊疗,却在必要时建议患者结合西医急救,这种开放态度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

  (三)疗效悖论:民间经验与学术体系的割裂

在陈造宁的案例中,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愈堪称医学突破,但却难以进入主流学术视野。“曾有医院想合作研究我的方剂,但听说我没资质后就不了了之。”他的治疗笔记详细记录着患者症状、方剂变化、疗效数据,却因缺乏循证医学支持而难获认可。

这种割裂让陈造宁深感无奈:“西医的‘不治之症’,在中医这里可能只是‘未被正确认识的症候’。如果我的经验能被系统研究,或许能挽救更多生命。”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五、传承与展望:让中医智慧照亮更多生命

  (一)经验整理:为传统医学留下活教材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陈造宁从未停止整理临床经验。他将40年诊疗案例汇编成册,详细记录每个方剂的加减逻辑、疗效反馈,其中婴儿黄疸、甲亢、肝癌、肺癌等重症案例就超200例”。 “这些不是我的个人成果,而是中医的公共财富。”他希望有朝一日,这些经验能被纳入中医教材,让更多年轻医生受益。

  (二)带徒授业:让民间医术薪火相传

近年来,陈造宁共收了1名徒弟,就是自己的弟弟陈造烈。他对徒弟的要求严苛:“先背熟《汤头歌诀》,再跟诊抄方,不许跳过任何一个基础环节。”在他的诊室,徒弟不仅学习辨证开方,更要掌握草药辨认、炮制技巧。

“现在很多中医学生只会看化验单,却不认识车前草、茵陈长什么样。”陈造宁担忧地说,“中医的根在民间,要是连草药都认不全,谈何传承?”他的徒弟们每周需提交病案分析报告,他逐字批改,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三)政策呼吁:为民间中医打开一扇门

面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陈造宁认为民间中医是基层医疗的重要补充。他呼吁简化民间中医考核流程,建立“疗效优先”的评价机制:“只要能治好病,就该给他们合法执业的机会。”他以自己为例:“我治疗一例婴儿黄疸只需几千元,而西医换肝手术要30万,为什么不让更经济有效的疗法惠及更多人?”

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促进民间中医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探索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民间中医评价体系”,这让陈造宁看到希望:“或许我的‘无证时代’终将结束,更多民间医者能堂堂正正治病救人。”

退休教师陈造宁:40载自学中医路千例疑难杂症的民间救治传奇

  结语:一个人的中医长征

从畜牧兽医到人民教师,从自学中医到民间名医,陈造宁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转折。40年来,他用草根智慧挑战医学权威,用朴素方剂书写生命奇迹,在质疑与掌声中坚守着对中医的信仰。他的故事,是一个人的长征,更是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倔强生长。

当被问及最大的心愿,陈造宁望向诊室墙上的锦旗:“希望有一天,中医不再被视为‘alternativemedicine(替代医学)’,而是能与西医并肩的主流选择。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一直看诊、一直传承,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在中医药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像陈造宁这样的民间医者或许正是不可或缺的拼图——他们扎根基层,用疗效说话,让古老的医学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或许正如他常说的:“中医的未来,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患者康复的笑容里。”

这篇新闻稿全面展现了陈造宁的中医历程与成就。你若觉得某部分需调整,或有其他修改意见,欢迎随时告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